At age 61, Lu Jihong just can’t stop working.
“I’m accustomed to being busy,” said Lu, chairman of the Shanghai-based vegetable company Just Home.
Founder of a company with annual sales of 850 million yuan (US$ 120.76), he doesn’t enjoy sitting in his comfortable office all day. He often asks his driver to take him to his factory in Hangtou Town in the outlying district of Qingpu.
“I’ve been handling vegetables for more than 30 years,” he said as he lightly touched red peppers floating in water. “I feel unsettled if I don’t come and see ‘my old friends’ now and then.”
Lu is a billionaire who started out with nothing.
In 1983, he came from rural Anhui Province to Shanghai and couldn’t find a job. To make a living, he opened a small stall in a wet market on Jiaozhou Road in Jing’an.
There, in less than a square meter, he sold gingers and scallions. Amid more than 50 such stalls in the market, he soon stood out because he closed late and he sold fresher produce at cheaper prices.
“I had to hurry to the Shiliupu Pier about 2am every day to buy vegetables, and I returned to Jiaozhou Road before the sun rose,” he said. “My wife was there, preparing to open the stall. We stayed open until 8pm. There was never time to rest. I shall never forget those days.”
Back then, most of the city’s roads were paved with cobblestones. In order to transport more vegetables, Lu made a trailer of planks and four wheels. He labored to pull the trailer all the way from the wholesale market to his stall. The experience left him with chronic waist pain.
But diligence paid off. His business flourished and expanded.
One day an elderly lady took two decayed bamboo shoots to the wet market, seeking a refund. She couldn’t remember which stall had sold them to her, so she wandered around waiting for someone to own up.
Lu, out of kindness, picked up two quality bamboo shoots and gave them to her. Some days later, the woman returned with her daughter, who said the rotting bamboo shoots hadn’t been bought at his stall. It really impressed the old woman.
Sometime later, she returned with an order for 15 kilograms of bamboo shoots. For vendors, that was a big purchase. She insisted she would buy the shoots from no one but Lu.
After her, a man claiming to be her son visited Lu and set him up as a supplier of vegetables to a five-star hotel. Other hotels soon recognized the value of the quality but inexpensive vegetables and more orders rolled in.
Currently, Lu supplies more than 200 supermarkets across the country and more than 30 local luxury hotels. He also supplies about 70 percent of the vegetables used by reputable restaurants in Yuyuan Garden mall.
He supplies local universities such as Fudan University, hospitals such as Shanghai Children’s Hospital and popular tourist attractions such as the 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
No longer young in age, Lu has retained a youthful heart of gold. As his business grew, he started to expand the industrial chain.
Beginning in 2005, he started to buy farms in Anhui and Zhejiang provinces, including in Hexian County, known as the “vegetable garde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Currently, he owns five farms and had links with 40 other farms to ensure supplies of more than 160 vegetables, from the common potato to dendrobe stems, formerly used as an herb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is son, Lu Haiming, the company’s executive director, said they hope to “raise the threshold of the industry by looking at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He added, “We are promoting our brand. New Zealand has Zespri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Sunkist. We still lack a high-profile brand name.”
Safety is a key factor in the food industry and one in which Lu has invested.
He established labs in his factories to test for pesticide residues and microbial levels of vegetables before they are put to market. Every year he spends millions of yuan to engage reputable testing firms.
“We have to ensure food safety at the source,” he said. “It protects consumers as well as my business.”
Last year, he bought more than 1,000 tons of potatoes from farmers, but they all sprouted. He didn’t hesitate to recall the sprouted potatoes from the vendors, which caused him to lose nearly 400,000 yuan.
“Even I lose money, I have to let consumers feel safe in buying our vegetables,” he said. “Reputation is something built up over a long time.”
Lu has never forgotten his roots. Over the years, he has donated about 5 million yuan to aid poor students, families in disaster-stricken areas and others in need.
“My mother told me never to forget any kindness I have received, and I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pay something back to society,” he said.
本文转载自SHINE,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ttps://www.shine.cn/news/metro/1908270882/
三十多年前的他跟随家人从下放的安徽农村返沪,等待分配工作遥遥无期,生活温饱难以自持;二十多年前的他为了维持生计,在胶州路农贸市场觅得一隅,摆起了不到一平方米的临时葱姜摊,那时,一撮小葱才2分钱。可如今,他竟成了一位年销售额达8亿元的董事长,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凌晨两三点赶到进菜点进货、一撮小葱也洗得干干净净、出于恻隐之心送老太冬笋、不计较暂时亏损,服务好客户、为推惠民蔬菜自己亏损50多万、爱心捐款共达400多万元……他,就是上海济洪蔬菜配送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济洪。
2根冬笋、30块臭豆腐里的大诚信
1984年,刚从安徽农村回到上海的陆济洪已经26岁了,初回上海没有工作的他,每个月在街道领取5块钱的生活补贴过日子,生活十分困窘。为了生计,陆济洪在胶州路农贸市场摆了一个不足一平米的葱姜小摊。但就为了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临时小摊,每天还得起早抢摊位。为了节省成本,他通常会将别人摊上没卖完的葱姜收购过来,清洗、保鲜,虽然出售的一撮“二手”小葱才2分钱,可他摊位上的葱总是洗得干干净净,摆放得整整齐齐。
慢慢地,陆济洪也积攒了一些钱,开始做起了蔬菜生意。摊位虽是租来的,却换成了水泥柜台,摊位面积也大了。想起那些年抢“地盘”的日子,陆济洪内心对自己的妻子满怀愧疚和心疼,每当他出门去批发蔬菜时,妻子就得早起跟着出门去菜场,铺块塑料布,占着“阵地”。
为了生意,睡不了懒觉,为了批发蔬菜,陆济洪每天凌晨两、三点钟要赶到十六铺码头批菜,在天亮前再赶回胶州路。批完菜坐公共汽车时要么是不给上,要么是遭受别人的白眼,但为了生计,他只好忍气吞声。后来为了多批一些蔬菜,陆济洪自制了一辆拖车——一块木板下按四个轴承。当时的上海马路还多是用石块铺成的弹咯路,小板车在上面拖起来很费力,而且特别容易坏……那些年的起早摸黑,陆济洪说这辈子都忘不了。后来,陆济洪成了正式的个体户,有了正式的摊位,但直到现在,他还保存着摊位上方悬挂的那块小红牌。
对于做生意,陆济洪有自己的生意经和原则,一步一个脚印、诚信为“客户”服务,而诚信与否往往能从一件件小事中瞥见一二。一天,一位老太太提着两根烂了芯的冬笋,气冲冲地来到菜场要求调换。可看着一排排蔬菜摊,竟忘记是从哪个摊位买的了。摊主们谁也不吭声,环顾左右,避之不及。望着又气又急的老太太,陆济洪动了恻隐之心,他从自己的冬笋堆里挑了两只新鲜且饱满的冬笋塞到老太太手中,老人心满意足地回去了。过了几天,老太太与女儿再次来到菜场,女儿发现那冬笋并不是从陆济洪的摊点买的。惊讶之余,两人十分感动,也记住了陆济洪。没多久,老太特意来到陆济洪的摊位前,提出要买15公斤冬笋。见有大生意,有些摊贩极力压价,想撬走这笔生意,可老太太就是认定了陆济洪。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后有人主动找到陆济洪,介绍他去给一家五星级酒店定点供应蔬菜。原来,老太太的女婿正是那家大酒店的采购经理。尽管这个大馅饼不是凭空而降,但还是让陆济洪喜出望外。
他处处小心地挑选酒店所要的蔬菜,不存侥幸、不贪小便宜。他做生意的诚意大家都看在眼里,在其他一些星级酒店中也传开了,星级宾馆、酒店、饭店等纷纷成了他的固定客户,专购他的蔬菜。
做生意凭着一颗真心,往往也能收获一颗真心。那是一个夏季的下午,有一家酒店的采购经理辗转了解到他的电话后打电话问他能否在当天傍晚前买到30块臭豆腐。他冒着酷暑,去三角地等有名的大菜场都没能买到。按理说,这家酒店与他没有业务来往,回答“没有”完全可以,可陆济洪没有放弃,偌大的上海就买不到几块臭豆腐?他静下来想了想,印象中某弄堂口经常有一个臭豆腐摊子,果然不负此行。采购经理正在为如何婉拒客人的要求发大愁时,陆济洪赶到了。无疑,陆济洪又多了一位固定的大客户。
“当你真正把客户当上帝的时候,上帝是不会怠慢你的。如果要计较每一笔生意的盈亏,这个合作必定长不了,而且即使赚了钱也未必愉快。”陆济洪感慨地说。
亏损53万元,不让“惠民”变“毁名”
“以诚待人,恪守信誉,质量为上”的美誉度使陆济洪在业内名声鹊起,之后他的事业也是越做越大。从2005年起先后在安徽和县、宣城、浙江省金华整合原有绿色资源,建立了三个总面积达5万亩的蔬菜生产基地。基地内技术先进的蔬菜加工流水线、保鲜库、储备库、质量检测设备及相关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其中的和县是国家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是长江有名的“大菜园子”,素有蔬菜之乡美誉。陆济洪还记得,在2008年时,江淮地区发生了特大雪灾,蔬菜种植户的大棚受灾严重,部分大棚垮塌,蔬菜被冻坏冻死,农户与陆济洪签订的合同中,蔬菜无法按时交售,陆济洪不但没有追究违约责任,反而拿出30余万元,无偿发放给当地农户,用于雪灾后的大棚重建、重新育苗种植等用途,支持了当地农户的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2012年,农户种植的玉米发生滞销情况,市场价格只有1.6元/公斤,农民为卖玉米发愁,陆济洪没有趁机压价,坚持按照最低保护价3元/公斤收购玉米200余吨,这让大家对他又多了信赖。
此外,陆济洪在超市蔬菜柜台设立了惠民蔬菜销售点,每天推出5-8个低价蔬菜供应给居民,菜价要比农贸市场价格低30%-50%左右,这让不少居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在2016年,由于蔬菜价格大幅上涨,考虑到公司成本问题,相关业务负责人建议陆济洪停止惠民蔬菜的销售,但陆济洪认为既然已作出承诺,就不能让顾客对济洪蔬菜的品牌产生不信任,即使亏损,也要坚持下去,全年惠民蔬菜项目共向居民让利约53万元。
现在,“济洪”牌蔬菜已打入全国160多家大卖场,2009年销售额近5亿元。陆济洪也多次被市政府和静安区政府评为上海市文明个体工商户、先进生产工作者,前几年又被评为静安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成为静安区政协委员。公司也获得静安区和谐企业称号。
陆济洪所获的成就有目共睹,他不仅是一个生意人,也是一个有血有肉、诚信为重的企业家,多年来,陆济洪先后在抗击非典、爱心助学、新农村建设、商业反哺农业、抗震救灾等各项活动中累计捐款达400多万元。当问及为什么会投身到公益事业时,陆济洪表示不会忘记以前在农村时看到的广大农民的艰辛生活,也不会忘记自己初回上海勉强生存时社会对自己的帮助,“不忘别人对你的好,有机会时也帮帮别人,这也是我母亲对我的教诲。”
现已60多岁的陆济洪看起来精神十分好,这得益于他十多年的跑步锻炼,“我的身体是自己的,也是大家的。公司属下几千名员工成就了如今的我,如果我垮了,会影响到他们及家人的生活。”陆济洪如是说。
本文转载自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19/08/04/15649076461301617323.html
从2分钱的葱开始卖起、从一个不到一平米的临时葱姜摊开始摆起……30多年前,陆济洪为了生计从农贸市场里的小贩做起,本着“诚信经营”的生意经,通过不断的努力,创立了“济洪”牌蔬菜,并进入了全国220多家大卖场、各大五星级酒店、还有连锁餐饮店等。
如今的陆济洪是上海济洪蔬菜配送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带着1000多名员工、以及合伙人,创造了年销售额近8.5亿元的“蔬菜配送王国”的奇迹。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农贸市场里卖葱姜蒜是一门最不起眼的小生意,但在陆济洪眼里,“只有把小事做到极致,真正让顾客认可买单,才会有更多新的机会。”
“食品安全是事关千家万户的大事,我们要把好源头关。”去年,陆济洪在张家口原本收购了1000吨土豆,但当他去现场验货时,却发现当地采用的是地窖存储方式,因此土豆有抽芽现象,“这批土豆不能流入市场!”陆济洪当即决定,宁愿损失30多万定金,采取就地销毁,“这也不是农户的责任,主要是当地存储蔬菜的方式有问题。”其实,对于土豆抽芽这样的情况,现在有一些特殊的“办法”能进行处理,不过陆济洪却说,“做生意要凭良心!不能愧对每一个消费者。”
其实,陆济洪从摆小摊卖葱姜蒜开始,就始终坚持“将心比心,要让消费者满意”的生意经。30多年前,陆济洪还在胶州路农贸市场摆摊卖菜的时候,有一天,一位老太太提着两根烂了芯的冬笋,气冲冲地来到菜场要求调换,可她忘了到底是在哪个摊位买的。“其实,这位老太太并不是在我摊位上买的。”陆济洪回忆说,“但我觉得做生意要将心比心,如果我是消费者,买到烂冬笋,我也会很生气。”于是,陆济洪就在自己摊位上挑了两只新鲜、饱满的冬笋送给了老太太。当时老太太并没有意识到,烂冬笋并不是陆济洪卖给她的,过了几天,老太太又来菜场逛到陆济洪摊位的时候,又聊起烂冬笋时,老太太才知道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惊讶之余更是感动。
让陆济洪更喜出望外的是,没过多久,老太太又来了,还提出要买30斤冬笋,后来还有人介绍他去给一家五星级酒店定点供应蔬菜……原来,老太太的女婿正是那家大酒店的采购经理。
正因为对消费者的将心比心,让陆济洪获得了一单“大生意”,而他也从胶州路农贸市场的小摊贩,慢慢转型开始为酒店做蔬菜配送。无论春夏秋冬,陆济洪都会踩着黄鱼车,风雨无阻地去送菜。九十年代初的上海,五星级酒店陆续建成开业,还有各大外资超市纷纷进入本地市场……陆济洪的配送生意也开始慢慢做大,“对于像麦德龙这样的超市,老外最看中土豆、番茄、洋葱的品质。”陆济洪至今还能用英语流利地说出这些蔬菜的英文单词,“当时我对于蔬菜的定价有点高,因为我觉得自己配送蔬菜的品质更好。”
可当时麦德龙的老外经理却对他说,“你今天卖了5箱土豆给我,看起来是赚钱了,但因为定价比较高,明天我可能就定3箱土豆,后天可能只有1箱……”老外经理拍拍陆济洪的肩膀说,“做生意要薄利多销!”陆济洪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就把利润降下来,最终成了麦德龙长期的蔬菜供应商。
“老外教会我的生意经,我至今都一直铭记于心。”陆济洪说,“还有一个五星级酒店的老外经理跟我说过,做生意最重要的是搞定消费者!如果没有高品质的产品,你做生意就不会长久!”
这些年来,陆济洪始终把蔬菜品质视作企业的生命线,并坚持薄利多销让利于消费者,这样一来,蔬菜配送的生意自然也就越做越大。
“蔬菜配送生意能做大,既是我们员工齐心合力,也是靠社会各界的帮忙。”对于成功,陆济洪总是心怀感激,“我们公司很多员工大多是农民工,我定了下一条规矩,只要员工的孩子中考、高考考上重点学校,我们就奖励3000-5000元不等。”陆济洪说虽然钱并不算多,但这个举措就是鼓励这些孩子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社会做贡献。
“记得有一年,江淮地区发生了特大雪灾,蔬菜种植户的大棚受灾严重,部分大棚垮塌,蔬菜被冻坏冻死,农户无法按时交售。”陆济洪的合作伙伴说,他不但没追求违约责任,反而拿出了30余万元,无偿发放给当地农户,用于雪灾后的大棚重建、重新育苗种植等用途,支持了当地农户的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2016年安徽发大水,陆济洪立即则通过超市采购大批急救物资,累计捐款58万。
这些年来,陆济洪坚持做慈善,多年累积捐款达400万左右。作为高荣居民区的人大代表履职期间,陆济洪每年春节期间,都会主动到社区,了解社区重大病患者、特困家庭的生活情况,走访并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困难和需求,并为他们送上慰问品等,陆济洪总说,“生意做大了,还要不断回馈社会。”
本文转载自周到上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经与麦德龙、济洪蔬菜、沽源土豆基地、三方共同协作、努力下,目前直供麦德龙的土豆已成熟上市。这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对农产品销售新模式的一种探索。济洪蔬菜依托麦德龙麦咨达进行全程指导,采取以订单农业方式委托基地种植。
2018年8月30人日上午10点,由济洪蔬菜与麦德龙合作的首个马铃薯直采种植基地在河北张家口市沽源县二道渠乡马铃薯种植基地正式揭牌。参与担任此次揭牌仪式嘉宾的,主要有济洪蔬菜董事长陆济洪、执行董事陆海明、麦德龙中国副总裁兼商品采购总监陈佳等主要人员。
沽源县是中国知名马铃薯之乡,种植的主要土豆品种为荷兰十五、夏波蒂、荷兰十四、黑美人、布尔班克等。基地建成后,大量引入了荷兰原种土豆,土豆种植面积达500亩,预计今年产量可达1500吨,将供应于麦德龙江浙皖区域及京津地区的麦德龙商场。
在种植基地的管理上,济洪蔬菜依托麦德龙与麦咨达进行全程指导,对种薯的选择、催芽、切芽块、施肥、IPM、疏花、水分管理、收获等生产过程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部分重点检查,在种植过程中就开始注重风险控制,麦咨达每年会到基地现场进行全程指导和评估。马铃薯从种植、收获、分拣、储存,到加工、运输,再到进入麦德龙商场销售,都有进行严格的把控。
为了让消费者吃到安全、放心的蔬菜,济洪蔬菜与麦德龙积极探索推动农产品销售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此次采取以订单农业方式委托和原知合农业进行种植和管理马铃薯基地的方式,减少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并通过优化采购渠道和规范化的全程可追溯体系管理,实现了农产品的稳定安全的品质。
此次土豆基地的落成,充分彰显了济洪蔬菜与麦德龙严格把控产品品质的决心,济洪蔬菜与麦德龙始终以保障食品安全为己任,大力支持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可追溯体系的建设。
2016年12月29日,上海蔬菜食用菌行业协会第四届第四次理事会在上海济洪蔬菜配送中心有限公司总部盛大召开。
上海蔬菜食用菌行业协会是一家依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调例》和《上海市促进行业协会发展规定》等规定,由本市蔬菜食用菌行业同业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自愿组成,实行行业组织服务和自律管理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
该行业协会成立于2002年,目前共有会员单位170多家,其中,理事单位37家,现任会长(法人代表)是上海蔬菜(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梦秋。上海蔬菜食用菌行业协会被列为上海市第一批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试点工作单位之一。
上海济洪蔬菜配送中心有限公司于2003年加入该协会,入会后,济洪蔬菜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积极响应协会号召,全力配合和支持协会各项工作,组织和参与协会的各项活动,一直被光荣评选为常任理事单位之一。2016年,协会第四届第四次理事会选择在上海济洪蔬菜配送中心有限公司总部召开,既是协会本身对济洪蔬菜公司的信任,也是对济洪蔬菜公司工作的肯定。
这次会议主要由协会会长吴梦秋主持,由理事会各单位派代表列席。不仅如此,上海市农委蔬菜办副主任叶建平也出席了本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理事会上,先是上海济洪蔬菜配送中心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陆海明先生给大家介绍了公司的具体情况。
接着由协会秘书处沈佳治作了《上海蔬菜食用菌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试点工作汇报》。然后,上海都市农商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协会副会长、协会蔬菜营销配送专业委员会主任李育民,作了《上海蔬菜食用菌行业协会蔬菜营销配送专业委员会2016年主要活动汇报》;上海大山合菌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协会副会长、食用菌专业委会主任毛传福,作了《上海蔬菜食用菌行业协会食用菌专业委员会2016年主要活动汇报》;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工程中心主任张宏伟,有机蔬菜专业委员会干事长张宏伟作了《上海蔬菜食用菌行业协会有机蔬菜专业委员会2016年主要活动汇报》。再接着,协会秘书处孙占刚对新的《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草案)》进行讨论作了说明,并征求大家的修改意见。秘书处沈佳治通报了部分副会长人员变化情况。吴梦秋会长就协会今年的主要工作和明年的工作重点向理事会作了全面汇报,并在汇报后听取大家意见。
会议最后由市农委蔬菜办副主任叶建平发飙了重要讲话。叶建平副主任肯定了协会今年的工作,也对协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几点希望:希望协会能进一步涉入会员一线做好基础工作,帮助会员企业发展,总结先进范例供借鉴参考;希望协会进一步发挥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协助政府部门的政策实施落实,也将企业的需求及情况反映给政府部门;希望协会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另外叶建平副主任还向大家介绍了今年上海市蔬菜整体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及明年蔬菜生产主要突出5个方面的发展:生产装备化、种植生态化、产品绿色化、经营高效化、管理信息化。
此次会议取得了圆满结束。会议结束后,上海济洪蔬菜配送中心有限公司内部又召开了大会,除日常会议汇报外,也着重强调了明年蔬菜生产主要突出5个方面的发展:生产装备化、种植生态化、产品绿色化、经营高效化、管理信息化。并号召全公司员工都要树立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生态观,始终坚持安全、健康并列第一。
2016年5月25日,上海东方航空食品集采中心总经理及质量部一行5人前来济洪公司青浦加工厂参观,并商讨合作意向。
东航食品主要为东航、国航、南航和其它国家的国内外各大航空公司提供航空配餐及机供品服务外,占上海地区航空配餐市场份额的80%以上。
董事长陆济洪详细介绍了济洪公司的基地建设和蔬菜配送等情况,并着重介绍了公司对食品安全环节的把控和管理。
东航食品的代表详细介绍了目前东航食品配送的基本情况,并强调食品安全性是重中之重,同时对济洪公司的蔬菜品质和安全性管控表达了认可。
双方初步达成了合作的意向,后续的具体合作细节目前正在磋商中。
2015年12月29日,经上海市著名商标认定委员会审议通过,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定,“济洪蔬菜”荣获“上海市著名商标”称号,并获得证书和授牌。此次共有14件农副产品商标被新认定为上海市著名商标。其中,涉及新鲜蔬菜和水果的仅有4件。
上海市“著名商标”由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专业评审,褒奖在产品质量和品牌推广中取得一定成就的商标品牌,每3年评审一次,具有商标品牌领域的权威性。因此,著名商标的注册申请必须满足严格的要求:商标在市场上具有较高信誉、较高市场占有率以及较高商标附加值;使用该商标的商品销售额、利润、税金等主要经济指标在本市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也正因为此,“上海市著名商标”成为衡量企业产品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自成立以来,济洪公司始终坚持产品和服务品质的提升与创新,坚持品牌价值的专注发展和专业拓展,并得到了政府主管部门、行业机构和客户的一致认可,品牌认知度、美誉度及影响力得到持续提升。此次获得“上海市著名商标”的认定,不仅体现了“济洪蔬菜”品牌在业界的影响力,同时也反映出政府和客户对“济洪”品牌的认可。公司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提升产品质量,确保蔬菜产品的安全性,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继续推动品牌信誉度的提升,进一步加强“济洪蔬菜”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5年12月31日,第十二届安徽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交易会在上海国际农展中心隆重开幕。在无公害食品展区,来自上海济洪公司和县基地的蔬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上海市民的一致好评。
和县,是国家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是长江中下游有名的“大菜园子”,享有蔬菜之乡美誉,各类蔬菜种植面积约40万亩。上海济洪蔬菜配送有限公司面对21世纪激烈的市场竞争,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出发,作出了“立足长三角、走出大上海”的经营战略调整和产业转型,于2005年8月在安徽和县设立了和县济洪蔬菜种植公司(基地),瞄准和县丰富农产品资源和生态环境,把握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市场导向,以产地为基础,以超市为平台,打造绿色“济洪蔬菜”市场氛围。
在本次农展会上,济洪公司推出了五大类共七十多个蔬菜品种参展销售,其中十四个为无公害产品,五个为绿色食品。活动期间,安徽省委副书记孙金龙,省委常委、副省长余欣荣,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先发等领导先后来到济洪公司展台参观济洪公司产品,亲口品尝樱桃番茄、圣女果等蔬菜,勉励济洪公司充分发挥企业与农户、超市之间的联动机制,规范协调各利益主体间的经济行为,结成利益相关的共同体。实现企业不断发展,基地农户不断增收、市民菜篮子不断丰富的互动双赢目标。
农展会期间,和县政府还举办了和县蔬菜推介会和新闻发布会,会上济洪公司陆济洪董事长就和县蔬菜服务上海蔬菜市场的供应情况和下一步发展措施做了相关介绍。
2015年2月15日,一辆满载新鲜蔬菜的冷链车驶出济洪公司青浦配送中心的大门,驶向上海迪士尼乐园中央厨房,这标志着济洪蔬菜正式成为上海迪士尼乐园蔬菜供应商。
迪士尼乐园是世界上最具知名度和人气的主题公园。上海迪士尼是中国大陆第一座、全球第六个迪士尼度假区。乐园内不仅有众多有趣的游乐项目,其购物、餐饮等体验也是深受游客的喜爱。
“济洪蔬菜”以优良的品质和极高的品牌知名度,取得了上海迪士尼乐园的青睐。乐园先后对济洪公司的蔬菜基地和加工厂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严格审核,确保了每个环节都达到了迪士尼乐园对餐饮食材的要求。